 |
曹卫星 1958年出生,1989年3月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获作物学博士学位。1989年4月—1994年3月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后及研究科学家。现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民盟中央常委、民盟江苏省委主委。 主要学术成就:专长于作物生理生态、作物信息技术,着重明确了小麦作物的籽粒品质形成规律、品质生理生态、品质生态区划及调优栽培技术,为优质高产专用小麦栽培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基于作物(水稻、小麦)系统的动态分析与定量表达,构建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作物管理知识模型、基于模型和GIS的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作物生长预测与管理决策的精确化和信息化;基于作物反射光谱分析,发展了作物氮素营养无损监测、实时诊断及精确调控的技术体系,促进了作物氮素营养快速诊断与高效管理。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一级学报论文192篇和SCI论文71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教材4本;登记国家软件著作权2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创新学者攀登计划,以及中国作物学会科技成就奖、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杰出服务奖等。 |
 |
朱伟云 1962年12月出生,北京农业大学本科、硕士,1993年获英国阿伯丁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学位,1993-1997年英国草原与环境研究所Research Scientist,1997年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常务理事及动物消化道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uminant Physiology。 主要学术成就:从事动物消化道微生物研究,研究微生物与胃肠道营养与健康、饲用抗生素替代品、饲料高效利用与瘤胃甲烷控制等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部省级项目,率先开展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分子生态研究,系统研究了新生仔猪哺乳、断奶期肠道菌群与肠道发育健康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研制出了仔猪抗腹泻微生物生态制剂,研究结果受到国内外同行重视,因此成为欧盟第7框架项目参加单位,研究肠道微生物在营养素(碳素和氮素)和非营养素(植物黄酮及异黄酮类物质)在胃肠道中的生物转化,为揭示营养素的高效利用及植物活性物质生物学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研究瘤胃微生物与瘤胃功能关系,探讨瘤胃微生物在饲料转化利用过程中作用规律,揭示瘤胃异常发酵原因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乳品质关系,提出了若干瘤胃功能定向调控措施;研究反刍动物产甲烷(温室气体)规律,探索瘤胃甲烷减排同时保障瘤胃功能正常发挥的日粮配比与瘤胃调控相结合措施,为提高饲料利用、减少甲烷排放奠定理论基础。 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一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在Amino Acids、Bioresource Technology、FEMS Microbiol Ecol、FEMS Microbiol Lett、Anim Feed Sci Technol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多篇,应邀在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上以大会专题报告发表论文,并应邀在德国、荷兰、英国和澳大利亚做专题报告。 |
 |
马正强 1963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1983至1986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工作。1994年于Cornell University获博士学位。毕业后作为博士后继续从事麦类作物的基因组研究。1998年回国,被聘为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博导,同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奖类三等奖,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00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同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9月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其部分研究成果2002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03年度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入选国家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生物学)成员。现为省政协委员, 民盟江苏省委常委、民盟南京农业大学委员会主委。曾经主持或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Mcknight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6项,国家973前期重大专项1项、国家科技部“973”项目4项,“863”项目3项,转基因专项5项和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主要论文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PLoS On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 Proteomics、Theor Appl Genet、Genome、Crop Sci、Mol Gen Genet 等本领域SCI刊物上。获发明专利六项,软件著作权一项。 |
 |
张天真 1962年7月出生,1992年7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博士学位。1992年9月获居里夫人奖学金赴德国鲁尔大学从事农业生物技术博士后研究,1999-2000年赴美国农业部南方平原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从事棉花基因组研究。现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农学会棉花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遗传学会理事长、国际棉花基因组计划(ICGI)协调委员会委员、国际棉花基因组计划结构基因组工作组第一主席等。 主要学术成就:在“棉花基因组研究”方面,构建出国际上第一张SSR分子图谱,为棉花基因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在此研究基础上,与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徐州142棉花纤维发育cDNA文库,并利用此文库筛选到一些与棉纤维发育有关的阳性克隆,部分克隆已测序并进行功能分析。利用棉花纤维突变体及优质棉花品系材料进行了棉花纤维品质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在“棉花分子育种”研究方面,建立了杂种棉纯度的快速检测方法。筛选到1个与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Rf1连锁的分子标记OPV15300、与棉花重要产量性状—衣分QTL的分子标记6个、与CMS育性恢复基因Rf1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6个并用于辅助育种。利用不同生态区推广的棉花杂交种为研究材料阐明棉花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进而创造超级杂交种。发现了得到国际公认的7个芽黄、雄性不育新基因,鉴定出一种有芽黄指示性状标记的核雄性不育系和一种新的胞质雄性不育源,为杂种棉的选育提供了新种质;发现了洞A核雄性不育保持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方式,这是我国发现的一种新的雄性不育遗传理论,揭示了胞质雄性不育系胞质不良效应的原因是由于雌性部分不育,该发现消除了CMS的有害胞质效应。 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选育了“南农早”“南抗3号”“南农6号”“南农10号”等新品种11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培育的棉花杂交种在长江流域棉区推广2000多万亩,产生了20多亿元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南农系列”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的推广利用也推动了多个棉花种子产业的迅速发展。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863计划”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8年获江苏省创新学者攀登项目资助。 |
 |
朱 军 1969年9月出生,1991年于武汉大学微生物学专业本科毕业,此后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学习,1994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微生物学系深造,1999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医学院继续博士后工作,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同时兼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2012年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tenured)。
主要从事细菌与宿主间信号交流的研究。对于根癌农杆菌,发现了其群体感应系统关键调控蛋白TraR的具体结合位点,确认与自体诱导物AAI的结合可以大大增强TraR蛋白的稳定性,并对TraR蛋白的折叠、抗水解和形成二聚体都具有重要作用,这是首次发现小分子物质可以帮助增强调控蛋白的稳定性,打破了这个领域二十年未能获得突破的僵局。在对霍乱弧菌的研究中,发现群体感应调控蛋白LuxO和HapR在霍乱弧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中起关键性作用,这是第一个有关霍乱弧菌中的群体感应能控制致病性的工作。此后提出群体感应系统调控霍乱弧菌致病能力的模型,这也是人类重要病原细菌负调控机制的第一例。发现AphA可通过激活VpsT来增强霍乱弧菌生物膜形成,且霍乱弧菌群体感应系统还可抑制溶血素的转录和翻译后修饰从而调控霍乱弧菌的致病性。而霍乱弧菌还可以通过鞭毛来感知宿主环境,进而调控群体感应系统以激活毒力基因的表达;通过一种基于硫醇类物质的基因调控开关,霍乱弧菌能够感知宿主肠道内的微氧环境,从而激活毒力基因的表达。
目前为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49篇SCI论文,包括Dev. Cell、Proc. Natl. Acad. Sci. USA、Nucleic Acids Res.等高水平期刊,总影响因子为245,最多一篇文章引用次数达到397次引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美国国立卫生院的全国研究奖和科研人员进步奖。2004年至今,已主持NIH项目6项(在研4项)、美国比尔盖茨基金会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霍英东教育基金1项,共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要参加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 1项。担任Nature、PNAS、PLoS Pathogens、Molecular Microbiology;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Infection and Immunity; Gene and Development; PLoS ONE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进行报告。 |
 |
曲福田 1962年8月出生,1990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荷兰Wageningen大学、日本Nihon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并从事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研究。现任江苏省委农工办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等。 主要学术成就:从事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土地经济与资源管理、农村经济与公共政策等方面教学、研究和政策咨询工作。先后主持了10多项国际合作和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对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资源经济与环境政策、农村发展公共政策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探索。提出的“国家+农户”复合产权理论体系,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研究具有实质性创新的理论之一;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经济发展与农地非农化规律研究取得了开拓性成果,主要结论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得到国务院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对国家宏观调控产生影响;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经济学诠释,自然资源价值核算和绿色GDP研究为环境立法与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经济政策改革与发展中国家土地可持续利用领域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其中农产品价格政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农户决策模型在欧盟项目中得到应用,相应成果在世界银行发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专(合)著10余部,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英文论著一部。 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和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10余项,其中一等奖4次。先后应邀去10多个国家的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讲学和合作研究。相关成果在中央、全国人大、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及江苏省委、政府有关政策的调研和文件的起草中得到应用。1997年获农业部“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获“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
 |
董汉松 1960年生,山东省莒南县人;中共党员,农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获得学士学位;1982年9月到1988年9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分别于1985年9月和1988年9月获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4月到1996年12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工作,1993年9月晋升副教授,1993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1997年2月到2000年7年,美国Cornell University植物病理学系任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2001年9月到2002年2月、2002年8月到9月、2007年10月到12月,Cornell University植物病理学系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2000年7月以来,在南京农业大学工作,任国家重点植物病理学科副点长、农业部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学术成就:以拟南芥、烟草、番茄和水稻为材料,研究植物抗病虫防卫与有关生长发育信号传导的关键过程、交叉调控、调控因子及其作用机制。1995年出版的《植物诱导抗病性》是国内外同领域第一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一篇被Science杂志Signal Transduction Knowledge Environment栏目评介(STKE, 2004, Vol 261)。 先后当选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山东省人民政府所属四个部门授, 1992);第二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省科协授, 1992);山东省优秀青年教师(中共山东省高教工委授, 1992);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共青团山东省委授, 1993);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授, 1996);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厅选, 2000);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选, 2002),200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
 |
章文华 1965年10月出生,2001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2-7月赴日本香川大学进修,2001年至2004年在美国Kansas Stat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Plant Signaling Behavior》编委、《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常务编委、《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和《云南植物研究》编委。 主要学术成就:长期从事植物抗逆的生理与分子机理,研究发现并证明植物叶片细胞中存在一条由磷脂酶D及其水解产物磷脂酸转导的脱落酸(ABA)信号途径,即ABA激活PLDa1,产生磷脂酸(PA),后者结合ABI1(2C类蛋白磷酸酶),抑制其活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PA-ABI1结合的生理意义是:抑制ABI1,调节受ABA促进的气孔关闭。PLDa1/PA通过异源三聚体G-蛋白a1亚基,调节ABA抑制气孔打开这一过程。这些发现,将脂信号和ABA信号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深入研究了植物对紫外辐射伤害的反应,发现植物遭受逆境时,结合在细胞质膜和微管上的磷脂酶D(PLDd)被激活,生成磷脂酸(PA),降低H2O2诱导的细胞编程性死亡。PA激活MAPK系统,可能是植物在逆境下生存的重要机理,即H2O2 —PLDd — PA — MAPK—抗细胞死亡。上述发现对揭示细胞凋亡调控机制有重要意义。通过药理学实验证明,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和钙对盐诱导的液泡膜质子泵具有调节作用,提出盐胁迫时间延长使液泡膜膜脂的脂肪酸不饱和度上升而引起膜流动性增加是引起H+-ATPase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这些发现有利于人们深入了解作物耐盐机理。
至今为止,在PNAS、 Science、 Plant Cell、 Planta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2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项目6项。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
 |
邹建文 1971年6月出生,土壤学和生态学双博士。1993年7月毕业于江苏农学院农学系 (现扬州大学农学院), 获农学学士学位,2005年7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获土壤学博士学位,2007年5月毕业于美国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 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获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低碳农业与温室气体减排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农业资源与环境)秘书;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主讲课程《生态学》),中国农工民主党南京农业大学支部主任,农工党江苏省第十一届委员会人资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学术成就:从事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阐明了植物残体C/N比、土壤DOC动态及N2O排放的内在联系,首次揭示了高C/N比秸秆还田对N2O排放的消减效应与机制;明确了入侵植物体内碳氮分配功能特征及对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土壤碳氮过程的生态和进化驱动力耦合机制,丰富了土壤碳氮生物地球化学的理论内容;论证了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同步原位观测农田CO2、CH4和N2O排放通量的可行性,为我国开展农田综合温室效应评估提供了方法学基础;确定了适用于中国稻田的N2O排放系数,被IPCC-TFI-EFDB(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组)采用;提出了减缓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农业管理对策。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Functional Ecology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参编英文专著1部。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7),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2008)。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8)、Elsevier“SCOPUSTM寻找未来科学之星”—全国环境领域十大“青年科学之星”(2009)、《生态学》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010)、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11)、江苏省特聘教授(2012)。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
 |
王源超 1968年出生,山东荣成市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1年7月毕业于莱阳农学院农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10月至1999年3月在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4月起在南京农业大学工作至今。期间,先后在韩国、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现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病理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研究室主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植物病理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植物保护》《生物安全学报》和《大豆科学》编委。第12届国际卵菌分子遗传研讨会组织者,2013国际植物病理大会入侵生物分会协调人。 长期从事卵菌病害成灾机理以及植物疫病控制的应用基础研究,对检疫性植物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疫霉菌对寄主识别的分子机理、疫霉菌致病性的变异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和948项目等30余项。主要学术贡献:(1)解释了大豆疫霉毒性变异机制,克隆两个新的大豆疫霉无毒基因Avr1d和Avr3b;解释了中国大豆疫霉群体中主要无毒基因通过点突变、转座子插入和差异转录等方式进行着复杂的毒性变异;证明了疫霉菌的毒性蛋白可以相互协作控制植物对病原菌的先天免疫,从而促进病菌的侵染,该研究被选为植物学研究的顶级刊物Plant Cell的封面文章;发现大豆疫霉可以效应分子模拟植物防卫反应抑制因子的作用干扰植物的抗病性。研究结论对改良植物对卵菌病害的抗性有重要价值。(2)澄清了大豆疫霉对寄主识别的分子机理,发现了大豆疫霉通过G蛋白信号系统调控对大豆根系分泌异黄酮的识别从而寻找寄主植物,该研究为筛选新的控制疫病药剂特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3)解释了植物对疫霉菌非寄主抗性的分子机理,鉴定了多种新的疫霉菌分泌类毒性蛋白,采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澄清了MPAK等多种细胞信号系统在非寄主植物对疫霉菌抗性中的作用。(4)发掘了一批可用于检疫性有害植物病原菌分子监测的分子靶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十余种病原菌快速检测技术,形成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3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的包括Plant Cell、PLoS Pathogens、New Phytologist、MPMI、Science等SCI期刊上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联系作者33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00,3篇论文入选ESI高引论文,论文被SCI刊物引用400多次,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进行特邀报告10余次。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编教材或著作3本。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南京农业大学“133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南京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和优秀教师,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骨干,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 |
 |
张正光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省特聘教授。1999年获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2000.4-2001.1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与植物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开展博士学位论文工作;2005.7-2006.11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健康研究中心/儿童研究所博士后。2002.7留校工作,200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主要学术成就:长期从事稻瘟病菌病菌致病分子机制研究及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分子机制研究。发现了稻瘟病菌形态发育与侵染致病过程中重要调控因子;完善了对稻瘟病菌中cAMP信号突进及其调控机理的认识;系统地解析了稻瘟病菌胞吞和分泌的机理;建立了研究非寄主抗性分子机制的技术平台,克隆数个激发子基因和调控非寄主抗性的关键基因;解析了多条信号途径在非寄主抗性中的作用机制。
主持和参加了“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计划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包括SCI期刊论文38篇。近5年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影响因子累计近100,包括: PLoS Pathogens上发表2篇论文,影响因子超过5的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植物病理学领域的权威刊物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和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发表论文5篇。
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和南京农业大学“133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等人才培养计划。获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国际SCI期刊PLoS One和Current Genetics学术编委。 |
 |
姜 东 1970年6月20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88-1998年于山东农业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2000年于浙江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09-2000.12任南京农业大学讲师,2001.01-2004.04任副教授,2004.05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和2003年两次赴荷兰国际农业中心(IAC)做访问学者,2007年2月至12月于丹麦奥胡斯大学做访问学者。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先后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计划、国家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现任江苏省作物学会小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学术成就:在小麦品质与产量协同提高领域,阐明了植株贮存碳/氮再动员协调机制、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等生化组分积累协调机制、籽粒淀粉粒与麦谷蛋白大聚合体品质功能单元形态形成协调机制,开展了小麦品质生态区划,构建了小麦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经在江苏、安徽、河南、上海等推广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小麦抗逆性形成机理与耐逆稳产技术方面,阐明了小麦响应主要非生物逆境的生理生态机制,明确了通过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同代锻炼和跨代锻炼提高小麦抗/耐非生物逆境的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机制,提出了多途径锻炼主动应对非生育逆境胁迫关键技术,为提高麦农应对极端逆境条件、实现小麦稳产丰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先后主持国家与部省级项目20余项。合作出版与小麦品质相关的著作2部,获国家专利6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9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1篇,累计他引355次,H指数为13;中文期刊论文累计引用5251次,H指数为42。以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他省部奖励6项。 |
 |
陈发棣 1970年6月生,福建三明市人, 花卉遗传育种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1994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9年在本校获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破格晋升教授,2004-2005年在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做访问学者。现兼任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菊花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等。 长期从事菊花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江苏省创新人才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育成不同株型、花期、花色、花型菊花新品种300余个,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38个(已获授权29个),省级鉴定品种16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8项(已获授权34项)。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在BMC Biology、Scientific Reports、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BMC Genomics、BMC Plant Biology、PLOS ONE、Planta、Molecular Breeding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高等院校观赏园艺方向“十一五”规划教材各1本。主要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华耐园艺科技奖等奖励。 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人才工程” 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南京市十大青年科技之星、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