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农业绿色发展、粮食安全及人类健康”中外农业科学家论坛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30余名院士和顶尖科学家齐聚南农,线上线下共同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校长陈发棣,校党委副书记王春春、刘营军,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荣顺,副校长胡锋、丁艳锋、闫祥林出席论坛并致辞,相关学院、单位主要负责人、师生代表线下参会,线上参会收看逾3万人。
陈发棣在致辞中指出,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第一方阵”,南京农业大学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与绿色农业领域主动作为,聚焦生产环节的短板弱项攻关发力,切实提升农业科技的“含金量”与“转化率”,让“大国粮仓”更加殷实,让“农业生态”更加健康。他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式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体系。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高校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和重担。他希望与会嘉宾通力合作,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守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建言献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此次论坛作为我校120周年校庆重要活动之一,邀请到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院士和19名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同参与,围绕“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生物育种与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乡村振兴下的园艺林业振兴”“土壤作物健康与农业绿色发展”“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大食物观下的未来食品”“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7个议题开展交流、分享和探讨,共商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议题一: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院士围绕“生物育种与全球粮食安全”作报告。他指出,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是我国追赶世界科技前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要聚焦水稻等关键物种,创新融合基因编辑等前沿关键技术,克隆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新基因,构建精准高效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品种,推进产业化,促进现代种业发展。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Lorne A. Babiuk院士作题为“Infectious diseases control in a One Health World: lmpact on food security ”的报告,他针对如何强化传染病控制,保障粮食安全等问题,提出政府层面应对传染病进行有效分级,加强新型转基因病毒疫苗的应用,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政策,加大项目投资,培养技术人才,不断提升人类福祉和动物福利。
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作“绿色农药创新现状与展望”报告,他指出,绿色农药的原始创新对我国农药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他结合目前国内外已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提出未来5至10年绿色农药创新发展目标及研究重点,建议针对农药产业重大问题和绿色农药创新的特殊性、复杂性、系统交叉性,加强新型高效生物农药和绿色化学农药创制及产业化技术研究,推动农药产业健康发展。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R. Paul Singh院士作题为“Grand Challenges in Food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的报告,他从气候变化对食品生态体系的影响入手,介绍了食品工程研究与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并从设计可持续的食品加工系统、设计能够发现食品科学奥秘的工具、人类胃肠道逆向工程等方面进行介绍,他期待在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工程研究与教育取得更大的进步。
北京大学黄季焜院士作题为“全球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和高效绿色的高值农业发展”报告,他指出,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应从低效的市场干预和补贴转向生产力提升和绿色发展的投入。建议发展高值农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向绿色低碳农业转型,促进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
议题二:生物育种与全球粮食安全保障
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作题为“耐盐碱油菜的研究与应用”的报告。傅院士带领团队从2005年开始从事耐盐碱油菜研究,培育了华油杂62、华油杂158、饲油2号等耐盐碱油菜品种,在新疆、东北、东南沿海等地种植应用,建立了配套的生产技术体系,形成了成功的生产模式,为扩种油菜、改良和修复土壤、开发多功能油菜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引领了我国耐盐碱油菜科技创新和生产应用。
山东省农科院赵振东院士及其助手曹新有研究员以“南农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为题做精彩报告。赵院士首先阐述了“诚朴勤仁”的“南农精神”的内涵,回顾了以杰出校友陆懋曾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南农人”开拓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小麦育种事业的光辉历程,以赵振东院士为代表的第二代“南农人”发挥“精神传承、思想传承、材料传承”的优良品质,传承“南农精神”,几代小麦育种人接续努力,不断创新,育成“泰山1号”、“济南17”、“济麦22”等系列品种,保障我国小麦种业安全和优质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科院钱前院士作题为“当代中国水稻育种重要成就与启示”的报告。介绍了我国矮秆育种、杂交稻育种、超级稻育种的发展历程,回顾了我国几代科学家未水稻遗传育种发展做出的贡献,总结了水稻功能基因组和水稻设计育种取得的重要成果,展望了未来水稻研究的发展方向。特别指出种质资源在种业翻身仗中的重要作用,未来水稻研究要加强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与挖掘利用,加强水稻前沿育种关键技术攻关。
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作题为“科技创新的理解与水稻分子育种”报告。报告围绕目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伟大复兴之大局对我国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需求,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阐述了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以抗稻瘟病水稻、优质功能水稻品种分子设计研究为例,介绍取得的进展,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水稻分子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未来水稻智能计算育种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河南农科院许为纲院士作题为“玉米C4光合关键基因在C3植物小麦和拟南芥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的报告。他介绍了团队针对小麦遗传改良面临的瓶颈问题,创新思路,开展玉米C4光合关键基因在C3植物小麦中的功能与作物机制研究,挖掘了系列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的基因,创制了一批农业性状显著改善的种质资源和中间材料,为小麦遗传改良提出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支撑。
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院士作题为“世界大豆的地理分化与进化机制”的报告。他介绍了栽培大豆的起源与历史、世界大豆传播的路径、不同地理亚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与分化,并结合课题组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世界13个不同地理来源大豆亚群间的遗传关系,提出了中国大豆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基本路径,为系统理解全球大豆地理分化提供了依据。
议题三:乡村振兴下的园艺林业振兴
湖南农业大学邹学校院士作题为“中国辣椒产业的发展与未来趋势”的报告,系统对辣椒的起源与传播、中国辣椒产业的发展、中国辣椒生产的地理分布及辣椒的产业特点等四方面展开了论述。他认为,辣椒产业具有种植风险低、加工产品种类繁多、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等特点,分析中国辣椒产业的发展与未来趋势对保障我国“菜篮子”安全和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林业大学尹伟伦院士作题为“乡村振兴中推进标准化的战略思考”的报告,他从乡村振兴的任务、对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的需求、我国农业农村标准化现状等五个角度对乡村振兴中如何推进标准化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提出,乡村振兴进程中要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强化乡村治理、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明,进一步加强绿色发展标准化体系建设。
议题四:土壤作物健康与农业绿色发展
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作题为“植保科技创新体系重塑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报告,他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入手,剖析了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植物健康与保护综合解决方案,介绍了大数据与信息技术在农药创制和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中的应用。他呼吁建立“植保经济学”,运用植物健康的系统思维和多视角的研究思维,构建多元化绿色植物保护体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张佳宝院士作题为“健康土壤的培育——未来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核心推进方向”的主题报告。他提出,土壤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我国耕地土壤管理必须转向健康土壤培育。他强调,当前我国健康土壤培育要重点关注健康土壤评价体系、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服务功能、耕地土壤固碳增汇沃土理论与技术三大方向。他呼吁,要加强对土壤生物的研究,完善健康土壤生物指标,推动我国土壤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院士作题为“有机(类)肥料与土壤培肥”的报告,他指出,高 品味农业需要高肥力的土壤做支撑,高肥力的土壤需要有安全无污染生物有机肥的持续投入。他从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施用的作用机理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从植物源有机肥研制、废弃蛋白全组分氨基酸制取、功能微生物芽孢杆菌和木霉的生物效应及生物有机肥的研制等方面进行了展示。
议题五: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
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院士作题为“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的报告。她介绍了团队在发现EAH1N1流感病毒在猪群中广泛流行机理,以及与2009/H1N1等病毒重配形成多种基因型的相关研究成果。她指出,EA H1N1P病毒具有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巨大潜力,应尽早做好应对技术储备,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全力保障人类生命健康。
北京大学张改平院士作题为“追求疫苗研究的最高境界”的报告,报告围绕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疫苗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展开。他指出,疫苗的免疫强度并非越高越好,节约免疫潜力是当前发展疫苗的重要目标。他提出,要把疫苗学知识联系到病毒免疫保护上来,并结合猪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两种病毒的抗原案例说明了当前疫苗研究的新标杆。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作题为“功能农业种养一体化研究与思考”的报告。他介绍了农业种养一体化实施背景和技术模式,以及功能农业种养一体化优势与成效。他提出功能农业的未来方向应该是为人类生产营养丰富和健康的农产品。他认为,种养一体化是实现功能农业的最好推手。
议题六:大食物观下的未来食品
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作题为“中式预制菜肴产业的传承与创新 ”的报告。她从中式预制菜肴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谈起,对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及创新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她指出,要探索“一城一味”,打造城市名片;要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国际化发展;要浓缩传统烹饪手法,打造传承经典技艺;要饮食有节,传承千年饮食滋补理念。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作题为“食用植物油营养特性与健康”的报告。他从食用油营养功能与健康、脂肪酸营养认知历史演变、必需脂肪酸与甘油酯功能、营养健康食用油特征等方面展开介绍,提出食用油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食材,已从定量供应、快速发展进入到健康消费新阶段,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
江南大学陈卫院士作题为“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报告,他围绕肠道与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认知和研究历程、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肠道菌群的形成规律、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肠道菌群与生物技术产业等方面进行重点论述。他指出,肠道菌群是打开生命健康宝库的一把全新的钥匙,未来有望从肠道菌群中找到疾病防治、膳食营养的新答案。
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教授作题为“未来食品之细胞培养肉 ”的报告。他从细胞培养肉的概念、发展历程、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他指出,中国作为最大的细胞培养肉市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特别是当前中国的细胞培养肉技术领跑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南京农业大学董明盛教授作题为“未来食品之合成生物学制造”的报告。他表示,合成生物学在疫情期间再创历史性突破,贡献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技术。他并结合首例人造物种的诞生、酵母染色体的从头设计与合成、二氧化碳造淀粉等合成生物学重大成就提出合成生物学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补充与颠覆,有望成为未来生物合成的主流生产方式。
议题七: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华南农业大学罗必良教授作题为“乡村人才振兴:人力资本的视角”的报告。他认为,主流理论忽视了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信念”问题。他指出,教育投资目标取向的差异是导致南北乡村发展差异的重要根源。要以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赋予农民更为充分和自由的选择空间、权利保障、公平竞争与发展机会。
复旦大学封进教授作题为“建设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报告。她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但目前我国社保体系与此还有较大差距。她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公平统一的社保体系新机制,并从财务可持续性等方面给出建议。
上海财经大学范子英教授作题为“财税改革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报告。他指出,财税制度改革是推进统一市场建设的重要工具,未来财税改革要从政府和市场两端同时发力,并从多层面、多维度阐述了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推进方向及举措。
南京大学黄贤金教授作题为“双碳治理与国土空间规划应对”的报告,他围绕“双碳治理,从阴谋到共谋”“国土空间冲突与碳汇损失”“国土空间优化与碳源”“基于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规划”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提出双碳治理的创新路径。
浙江大学谭荣教授作题为“生态文明背景下自然资源管理转型”的报告。他指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自然资源管理面临着价值导向、治理体制和配置机制等方面的转型和发展。他以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如何在公有制背景下建立健全更清晰的自然资源管理转型体制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朱晶教授作题为“百年变局下的农产品贸易与粮食安全”的报告。她指出,新世纪以来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开展高水平农产品贸易与未来风险的应对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