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加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科技部召开2003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 2003年1月6日,科技部在京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2002年科技工作及十三年来的基本经验,研究如何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科技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明确2003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这次会议是新世纪科技界举行的一次团结、务实的大会,也是“十五”计划进入攻坚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代表科技部作会议主报告。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国防科工委秘书长孙来燕、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国家自然基金委主任陈佳洱、中国科协副主席张玉台分别在会上作重要报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科技厅长(科委主任、科技局长),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负责人,以及部分行业协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部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负责同志3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徐冠华部长在报告中,全面总结和回顾了2002年我国科技工作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取得的重要进展。我国在CPU设计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制、功能基因组研究、大型计算机研制等方面相继取得重大突破。“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即将实现。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进展顺利。“众志”CPU系统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专项在国际上率先完成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电动汽车专项30千瓦和50千瓦新一代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整车设计开发等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家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农产品深加工专项、食品安全专项获得重大突破。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科技结构和力量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应用型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和活力显著提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人才队伍在竞争流动中保持稳定。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得到切实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迅速发展。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的实施,使创新环境和科技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奥运科技行动专项、西部科技开发专项、三峡科技专项、辽宁阜新转型试点工作专项的实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这些成就的取得,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徐冠华部长指出,科技界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紧迫任务和要求。科技界要在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基础上,尽快建立国家创新体系。通过深化科技管理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做好科技中长期规划、建立科技的财政预算制度,协调几支科技大军,共同构筑国家创新体系。在国家研究机构布局中,重点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加强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程。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统筹协调军口民口的科技创新,建立军口高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口市场需求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机制。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真正实现科技、经济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军民的有机结合,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紧密互动,使各方面科技力量相互关联、优势互补,在不断提高微观活力的基础上形成总体创新优势。 在部署2003年我国科技工作时,徐冠华指出,2003年是决定“十五”计划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关键一年,也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的开局之年。今年工作要实现新转变,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跃上新台阶。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推进“十五”计划各项工作,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大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及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强化国家创新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3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包括:抓好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整体目标,加大社会公益类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重点薄弱环节的工作力度;全面落实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切实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切实推进农村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全面贯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加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强化科技投入及监管力度,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正确处理好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加强制度建设,坚持遏止和纠正不良作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科技工作顺利进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