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南京农业大学承办,兴化市委市政府协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示范观摩会在兴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举行。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南京农业大学、兴化市等相关领导及“粮丰”专家委员会专家和部分项目首席专家出席了会议。
本次示范观摩会通过视频展播、展板介绍、实物演示、技术讲解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南京农业大学牵头、全国多家涉农单位共同承担的“粮食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与精确栽培技术”“江淮东部稻-麦周年省工节本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水稻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和“长江中下游粳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4个项目和7个课题的协同实施情况,以及优质稻麦品种、病虫草害防控、水田旱整平地、机插施肥一体化、遥感诊断等贯穿整个稻、麦周年生育期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等,其中牵头或集成的“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和“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入选2020年农业农村部10大引领性技术,在多地及园区得以应用,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随后的重点专项工作交流会由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姜东主持。
兴化市委书记叶冬华首先代表兴化市委市政府和兴化人民对以我校为代表的科研院所,通过实施“粮丰”等重大专项,在兴化建设智慧农作管理、绿色高效栽培、优质品种育繁、农业无人系统四大示范基地,有效提升了兴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表示感谢。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十三五”“粮丰”专项实施的收官之年,四年来,在国家、地方政府部门以及专家组的关心支持下,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四五”专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二级巡视员许增泰指出,“粮丰”专项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他强调,在“十三五”收官之年,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关键环节攻关,培育出重大标志性成果,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充分发挥专家组作用,把项目实施好;要强化承担单位法人责任,以及项目和课题负责人的责任,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
南京农业大学田永超教授和李刚华教授分别介绍了“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和“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两大引领技术及示范应用情况。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彦宾介绍了“十三五”四个重点专项实施情况,充分肯定了“粮丰”专项“一体化协作”的项目组织实施模式和成效,他希望各项目承担单位增强紧迫感,加快项目执行进度;注重成果凝练,加快示范推广;总结好项目创新点和对产业的贡献度,做好综合绩效评价准备,将兴化样版推向全国,为“十三五”项目实施画上圆满的句号。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二处处长张昭对项目实施提出明确要求,希望项目专家按照会上领导提出的希望和专家们点评的建议,及时组织学习消化吸收和落实,抓紧部署下一步工作,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继续主动做好协同攻关,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思路,努力推进项目研发的同时,做好项目内部各课题间协同,主动做好上下游各项目间的对接和横向交流,毫不放松,努力做好项目课题的全面总结和成果凝练;对标对表,切实完成项目考核任务,加快预算执行进度,高度重视,提前准备,迎接综合绩效评价。
“粮丰”专家,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南京农业大学曹卫星教授,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谢建华主任和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认真观摩了示范区现场、听取项目技术成果及应用情况介绍,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成果。他们建议加快做好“十三五”标志性、引领性成果的凝练和总结,提升“粮丰”专项的显示度、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同时,要科学谋划,为“十四五”专项的顺利启动集思广益,优化专项目标,完善协作机制,统筹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应用转化三大环节,在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上下功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行动要求,南京农业大学根据农业生产的综合性、系统性特点,将目前与“粮食丰产科技创新”相关的重点专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技术内容进行串联并整合到示范园区进行综合试验、示范。四年来,共展示优质稻麦新品种84个,绿色高效生产新技术、新装备46项(套)、智慧农业模式等新模式20余个,新产品20余个,累计示范面积达2000余亩,相关技术和成果为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来自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项目单位的重点专项的25个项目团队代表、技术用户和新闻媒体记者共100余人参加示范观摩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