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闻

科技要闻

首页 > 科技要闻 > 正文

减量省工的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大面积示范成功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5-06-03 浏览次数: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不仅可以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而且因为病原菌产生DON毒素,威胁食品和饲料安全。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防治小麦赤霉病一般采用多菌灵或以多菌灵为主要成分的复配杀菌剂,在小麦扬花期喷雾防治。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多菌灵,江淮流域赤霉病菌出现了抗药性,以至以往每亩用多菌灵25~30克喷施1~2次,增加到现在的每亩用多菌灵60~90克喷施2~3次,不仅增加了农药残留的风险和增加了成本,而且还难以有效控制赤霉病流行危害。

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持下,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团队基于多年对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遗传变异与调控机制、毒素合成早期路径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成果,研发组装了促进小麦增产和治理抗药性同步的“小麦病害化学防控和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开发了系列防控技术和产品,2015年在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科所、盐城市新洋农场、淮安市白马湖农场进行了大面积试验示范。5月下旬在淮安白马湖农场召开的小麦赤霉病菌防控技术示范现场会上,对照病穗率高达74.5%77.9%的麦田里,每亩用常规药剂多酮(多菌灵与三唑酮混剂)30克和多菌灵75克,喷施两次,防效分别只有55.45%36.08%。而用周明国团队研制出的20% NAU-1 WP,每亩施用10,施药1次,防效达76.80%,高出每亩两次喷施多菌灵各75克的防效2倍以上。周明国团队研制的高效杀菌剂增效配方25% NAU-3 WP,每亩用药量7.51012.5克,施药1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9.44%74.06%80.81%,比对照药剂多酮两次喷施各30克的防效高出14~25个百分点。生物和化学杀菌剂增效配方20%NAU-4 WP的效果更佳,每亩使用化学杀菌剂5克和6克,喷施2次的防效分别达81.88%83.65%

522,在白马湖农场举行的小麦赤霉病抗药性治理及毒素防控座谈会上,周明国教授介绍了团队研发出的广谱、特效、低毒、低残留防治小麦赤霉病系列新产品,阐述了农药减量使用的科学原理和示范药剂研发的理论依据,以及近两年在不同地区的示范结果。与会专家和领导通过现场对照考察,一致认为周明国团队研发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系列产品,比目前生产上常用药剂用药量大幅降低,其中多个技术产品仅需在小麦扬花初期1次施药,即能在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的情况下收到理想防效,对于推动我国农药减量施用、节省劳动用工,节本增效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农业部种植业司植保植检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国植保学会、中国植病学会、江苏省农委、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农垦集团等主管部门和单位有关领导和专家,农药企业、江苏省有关县市植保技术推广人员等现场考察了本项目控制抗药性赤霉病的技术效果,示范效应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