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省级重大成果

首页 > 科研成果 > 获奖成果 > 部省级重大成果 > 正文

2015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西藏主要农作物秸秆与栽培牧草混合青贮关键技术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11-08 浏览次数:

获 奖 者:邵涛 余成群 原现军 郭刚 尼玛扎西 闻爱友 孙维 王坚 沈振西 王奇 李锦华  邵小明 

获奖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日喀则地区草原工作站 

成果简介:

“西藏主要农作物秸秆与栽培牧草混合青贮关键技术研究”是由南京农业大学饲草调制加工与贮藏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西藏日喀则地区草原工作站等相关单位,合作攻关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主要任务来源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青藏高原优质牧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子课题“青贮饲料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1~2010.12),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点科技项目“西藏主要农作物秸秆与栽培牧草混合青贮关键技术研究”(2009.1~2010.12),“日喀则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区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产业发展”项目子课题“提高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天然添加剂材料挖掘与应用示范”(2010.1~2010.12),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草专项“优质青贮饲料生产、加工和贮藏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1~2011.12)和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西藏主要农作物秸秆与牧草混合青贮技术应用与示范”等省部级课题的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

研究根据西藏地区农作物生长期短,牧草生产水平低,饲草供应季节性失衡等严重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采取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技术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利用西藏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不同技术措施对其进行调制加工,提高其消化率和营养价值,为西藏草食家畜提供充足的越冬饲草料。

该成果主要以“一江两河”农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并兼顾藏北牧区,以西藏主要农作物秸秆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首次对西藏地区粗饲料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于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收集主要饲草资源,评定其营养价值,分析饲草产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明确西藏地区饲草供求状况,进而确定改善饲草短缺的总方针;之后将青稞、燕麦、小麦等农作物秸秆与主要栽培牧草进行混合青贮,探讨混合青贮过程中发酵品质的动态变化规律,确定最佳的混合比例;进而通过纤维素酶、糖蜜、乳酸菌和食品业副产品等对青贮发酵品质进行调控,提出改善其发酵品质的措施,筛选出最适的添加剂使用比例及青贮方案;开发了西藏特有的青稞酒糟作为青贮添加剂,同时筛选出西藏本土乳酸菌资源,研制出成本低、安全、环保、操作简便、产乳酸能力强、适应性广的乳酸菌制剂,为西藏生产优质青贮饲料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采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产、学、研、推"模式,自课题实施以来,项目成果经技术熟化、集成、组装配套,在西藏各地进行示范推广,该成果的应用消化利用了西藏农区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将其调制加工成优质青贮饲料,缓解了西藏地区饲草短缺的难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项目采取“核心示范区辐射推广”的模式,以西藏传统农区“一江两河”地区为示范区,之后辐射至西藏全区,利用西藏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与主要栽培牧草混合青贮,开展了深入广泛的推广示范工作,效果显著。

为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课题组做到技术成熟一项,推广一项,集成组装与示范、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相结合,研究、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在日喀则、山南、拉萨地区进行了推广,建立了 22 个中心示范基地。在不同地区举办不同类型、规模技术培训班 86 期,受训人员1.5 万人次。课题组成员还多次进行现场指导,并亲自指导农户和企业进行农作物秸秆混合青贮饲料生产,使科研成果在生产中迅速转化,实现了成果的产业化生产。

在基础建设方面,自课题实施以来,共计建设示范推广基地十五个,通过将农作物秸秆与优质牧草混合调制成青贮饲料,使得青贮饲料营养更加均衡,利用效率更高。根据西藏实际研制的多种青贮模式,在保证牲畜营养水平的同时降低了饲草购买成本,同时便于流通、运输的捆包青贮已在西藏部分地区初见规模。示范推广窖贮青贮饲料8500余吨,指导窖贮青贮饲料48000吨,制作捆包青贮饲料4500吨,累计经济效益2700余万元;形成技术规程10个,地方标准2个,发明专利4个;发表相关研究论文80篇,其中SCI论文47篇,国内一类核心期刊25篇,二类核心期刊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