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闻

科技要闻

首页 > 科技要闻 > 正文

人文社科研究范式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8 浏览次数:

10月25日下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大讲堂(第二期)——人文社科研究范式创新论坛在卫岗校区金陵研究院二楼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聚焦人文社科研究范式创新,通过前沿报告与深度研讨,为人文社科创新发展注入新思想、新动能。德国哥廷根大学讲席于晓华教授、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张炳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院长洪岩璧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博士李文副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吸引了100多位师生到场参与。


于晓华以“机器学习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为题,结合具体研究案例,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新时代特色、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农经研究问题、人工智能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机器学习技术如何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分析方法与研究视角,打破传统研究的局限,为解决社会科学领域的复杂问题提供助力,引发在场听众的强烈兴趣。

张炳以“从ABM到GABM:AI时代的政策分析”为题,系统梳理了Agent-Based Modeling(ABM,主体建模)到Generative Agent-Based Modeling(GABM,生成式主体建模)的发展历程,分析了AI技术在政策分析中的应用场景与优势,指出GABM能够更精准地模拟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复杂互动关系,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科学、更具前瞻性的决策参考,为AI时代政策分析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洪岩璧聚焦“数字时代的学科交叉与人文社科研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洪岩璧认为数字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边界,人文社科研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学科交叉机遇。他通过列举社会学与数字技术、工学等交叉研究的成功案例,强调人文社科研究者应主动拥抱学科交叉趋势,整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推动人文社科研究实现新的突破,更好地回应数字时代的社会需求。

李文中以“从案例调研到理论发现”为题,结合自身研究经验,探讨了人文社科研究中案例调研与理论构建的关系。他指出,高质量的案例调研是理论发现的重要基础,研究者应注重案例调研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细致分析,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观点,同时强调理论构建需紧密结合实践,确保理论的实用性与创新性,为人文社科研究者开展案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在场学者、师生就“年轻学者如何平衡传统方法与新技术学习”“农业特色人文社科体系如何构建”“AI时代人文社科的核心竞争力”等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并强调“有组织科研”对未来人文社科研究关键引领作用,建议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找准自身学术定位,紧密围绕国家与社会现实需求设计研究课题,主动把握学术转型的节奏与核心方向,避免研究内容碎片化,形成系统性的学术成果,更好服务于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

此次论坛成功举办,对推动跨学科合作,实现以技术赋能人文社科研究范式创新提供了助力与实践思路。